试题.net
试题要求:

课堂上,教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出现了故事讲述、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  )。

试题解析: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形式。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其中,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一般来讲,它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结果则是开放的。因此,表现性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开放性。题干中,老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各小组便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讲故事、演小品等)来表达对“友情”的理解。因此,他们对“友情”的理解是开放性的、个性化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故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表现性目标。C项正确。

A项: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它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的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如我国现行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各学校的校训都是普遍性目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帮助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时必须考虑的目标。如果说行为性目标注重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注重的则是过程,它强调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小学课程教学